大國科技自強之路

來源:中國青年報

科技創新的觸角可以伸得多廣?答案是無處不在。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工程總設計師楊長風曾在談及北斗應用時稱,未來,北斗將會嵌入人們日常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個場景,甚至像水和空氣一樣不可或缺。

在過去10年,幾乎每個人都在和科技創新發生著聯系。對于喜歡追趕潮流的年輕人,移動互聯網的快速崛起讓他們擁有了外賣、共享單車和直播帶貨;對于身處抗疫一線的人們,疫苗、藥物的研發是對抗新冠病毒的最佳武器和定心丸;對于廣袤農村和煤炭工廠,5G和人工智能正在讓它們穿上新裝煥然一新;對于浪潮之巔的創新企業,掌握關鍵核心技術是應對大國博弈的立身之本……

“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國家前途命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人民生活福祉。”2018年5月28日,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隆重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的講話字字千鈞,對推動世界科技強國建設作出重要部署。

從黨的十八大提出“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到黨的十九大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再到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過去10年,中國這艘巨輪的科技創新引擎不斷升級,每一次升級都昭示著自立自強的決心:要強盛、要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2016年9月25日,貴州黔南州平塘縣克度鎮大山深處,世界最大口徑射電天文望遠鏡建成投入使用。人民視覺供圖(資料圖片)

形勢逼人,挑戰逼人,使命逼人 

2015年2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調研,了解產業化的成果之后,他勉勵大家,“核心技術靠化緣是要不來的,必須靠自力更生。”

這番囑托極大地鼓舞了科研人員。中科院西安光機所副研究員、中科創星創始合伙人米磊就在現場,他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總書記幫助科研人員樹立起強烈的創新責任和創新自信,當下整個時代,特別是處于大時代中的中國,迫切呼喚核心技術的到來。

米磊還給他所理解的核心技術起了個名字:硬科技。所謂“硬科技”,是指以光電芯片、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為代表的高精尖科技。

“經過幾十年發展,我國已經成為科技應用大國,但在關鍵核心技術上還有相當多的不足,未來我們要掌握更多‘硬科技’,并將其真正轉化為社會生產力。”米磊說。

過去8年來,他所在的中科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產業化團隊——中科創星探索出一條“硬科技成果轉化”之路。在他看來,這支源于國家研究機構的產業化團隊,就是要幫助更多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產業。

“發展硬科技需要長期研發投入、持續積累才能形成原創技術。同時,硬科技又具有極高的技術門檻和壁壘,難以被復制和模仿。”米磊說,源源不斷地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原創性動力,是他們的奮斗目標。

“形勢逼人,挑戰逼人,使命逼人……”2018年5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上的這句話觸動了很多科技工作者的心。

“總書記反復強調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我們深有感觸。”中科院西安光機所副所長郝偉曾在重點型號研發任務中遇到“卡脖子”技術難題,近年來愈發感到科技領域深入開展基礎研究和核心技術攻關工作的必要性。

他告訴記者,我國仍有很多關鍵領域和產業核心技術亟待攻克,對這些“燃眉之急”,要盡快打通關鍵領域技術的堵點、斷點,努力實現技術體系自主可控。

作為科技國家隊,中科院從2018年開始新啟動了計算系統、網絡安全等先導科技專項,要求項目責任人立“軍令狀”,明確了“不申報獎勵、不調動工作、不從事其他項目工作”的“三不”原則,讓科研人員心無旁騖,集中攻關。

“發展硬科技是一個國家強大起來的必經之路,科技創業也有望成為未來30年我國發展的一條主線。”米磊說。

在關鍵領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 

2020年9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京主持召開科學家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總書記針對“卡脖子”問題一語點明癥結所在:“我國面臨的很多‘卡脖子’技術問題,根子是基礎理論研究跟不上,源頭和底層的東西沒有搞清楚。”

中國航天科工三院303所項目技術負責人宋春暉對此感觸頗深。前不久,他所在的團隊成功研制了國內最大面源黑體、光學模擬器等系列產品,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在我國探月工程、戰略預警工程、衛星載荷等重大工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此前,超大面源黑體在行業內屬于亟待突破的關鍵標定設備,是受到限制的“卡脖子”難題。

“研究到了關鍵時刻,高精度的溫控系統像攔路虎一樣橫在面前。”宋春暉說,該所空天光學計量測試中心成立“黑中逐光”黨員突擊隊,這支平均年齡30歲的團隊,經過了20次討論會、30次小組論證,前后修改了40多個版本,反復摸索修改,最終確立設計方案。

這是國內外都未曾攻克的難題。宋春暉說,我國未來的發展對加快科技創新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青年科技工作者都憋著一股干勁,希望親手解決“卡脖子”的技術問題,為產業和社會發展解決實際問題。

2020年11月10日,我國“奮斗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在馬里亞納海溝成功坐底,坐底深度10909米。當時僅33歲的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嚴開祺,擔任“奮斗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結構系統的副主任設計師。

任務成功一個月后,他獲得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熟悉他的人知道,嚴開祺實至名歸,他為“奮斗者”號總裝集成提供了核心技術支撐,為實現“奮斗者”號關鍵技術國產化目標作出了突出貢獻。

在固體浮力材料的研制過程中,科研團隊一度面臨缺少文獻和經驗借鑒的情況,主要依靠前期的技術積累和實踐獲取第一手數據,海試是重要的路徑。嚴開祺多次主動勇擔遠赴南海進行海試的重任,歷經海上惡劣的氣候和高強度的工作,不斷克服自身的恐懼及身體不適,首次取得我國乃至世界上固體浮力材料的海試試驗數據。

2012年,“蛟龍”號突破7000米深潛紀錄,2020年,“奮斗者”號突破萬米載人深潛紀錄,8年過去,中國科技工作者創造的不僅是深度上的紀錄,更是從“國產化”到“國產”的壯舉。

在這一領域率先打破發達國家技術封鎖的,正是嚴開祺所在的團隊。導師張敬杰研究員多次援引總書記的話勉勵他,“關鍵核心技術要不來,買不來,求不來。”如今,越來越多的單位開始選用國產浮力材料,在不遠的將來,我國可以形成完整的深潛裝備產業鏈。

創新從來都是九死一生,雖九死其猶未悔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原始創新對于當下的中國都十分迫切。但要實現“從0到1”的突破,談何容易,“從0到1”意味著從無到有,干前人沒有干的事,提出新理論、開拓新方法。

“這就需要營造勇于探索、潛心鉆研、寬容失敗的科研氛圍,激發科研工作者的潛能。”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所長劉中民告訴記者,做出更多“從0到1”的突破,需要建立科技創新容錯免責機制。

“創新從來都是九死一生,但我們必須有‘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豪情。”“在全社會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氛圍。”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有關科技創新的論述,不斷激勵著科技工作者。

近年來,激光時頻傳遞和精密測量在國家建設與發展中發揮著愈加重要的作用。比如,在衛星導航定位應用中,時間傳遞的精度影響著衛星定位導航的精度;如果北斗衛星之間的時頻比對精度提升,那么衛星定位導航的精度便可以獲得提升。未來進入光學守時時代,激光時頻傳遞和精密測量將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中國航天科工二院203所,有這樣一支博士團隊,他們平均年齡不到32歲,多年來一直開展時頻計量技術攻關。

作為團隊唯一一名女同志,趙洋(化名)在飛秒激光時頻傳遞技術研究最艱苦的階段,日夜思索,愁得直掉頭發。“這個項目實在是太難了!”她說,“從來沒有做過的課題,細節不知道,指標達不到,只能一點點嘗試。”

難度最大的是找到紅外激光照射的位置,這可是個巧活兒。團隊里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至少練了幾百次才找到手感。他們每天用對講機同步實施操作,在遠端放置反射鏡,通過調整反射鏡的角度,大致找到激光光斑的位置。

談到試驗的艱苦歲月,團隊負責人吳林(化名)由衷感慨道:“那段日子雖然很辛苦,但是我接觸到了全新的學科領域,學到了很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收獲非常大。在實驗成功的那一刻,我們都異口同聲地喊道:成了!成了!所有的努力沒白費。”

這支年輕的團隊深知,科技創新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關鍵技術的突破也非一朝一夕。而他們只是中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大地和廣闊海域中勇闖科研“無人區”的一個縮影,在過去10年,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

 
 
作者:邱晨輝

 

铁牛视频app破解版免费-铁牛app破解版-铁牛app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