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布時間:2021-09-13 16:49
博覽會上,京東物流帶來了最新一代六關節機械臂,它可以精準判斷抓取上萬種品類的產品,大幅提高了揀選效率和準確率,以保證商品可以準確、快速地送到人們手中。清智圖靈展示了便攜式咽拭子采樣機器人。使用者以自助檢測的方式,根據機器人的語音提示及視頻教學,簡單快捷地完成咽拭子采樣。中電科技白虹系列下肢外骨骼機器人能夠為使用者提供髖部助力,可廣泛用于物資搬運、快遞配送、消防救災、軍事裝備、養老助殘、醫療康復等諸多領域。優必選的熊貓機器人為迪拜世博會中國館專屬定制,除了傳統仿人機器人的基礎功能還可以展示中國傳統的書寫、畫畫、太極等技能。
新興技術也助推了服務機器人市場進一步爆發。目前場景高頻需求帶動最成熟的家用機器人和教育機器人,發展需求推動最迅速的是醫用機器人和養老機器人。“服務機器人更多在于追求人機交互,多傳感器融合、智能仿生技術的發展促進了機器人能力的不斷提升。”哈工大機器人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執行總裁王洪波表示,“各種各樣的傳感器幫助服務機器人更多地感知和理解人類的意圖,也能夠幫助我們做更多的事情,尤其是仿生機器人的出現幫助人類更好地塑造機器人的外形,更加符合我們的期待。”
“今年是服務機器人發展的黃金十年的元年。”優必選科技首席品牌官譚旻表示,“無接觸的服務能夠變成剛需一方面是疫情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人和病毒共存的可能性越來越變成一個現實,服務機器人也隨之真正變成了我們的需求。”
特種機器人自主學習能力大幅提高
特種機器人應用于專業領域,是近年來得到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的一類機器人。例如在建筑領域,越來越多的工地逐步智能化,逐漸向人機協作、少人化、無人化方向轉變。河北工業大學副校長李鐵軍教授指出,建筑機器人正讓“用工荒”成為過去。
在安保巡檢排爆領域,無論是城市小區的巡檢安保,還是公安相關服務的證件辦理、數據排查,甚至是風險排除,都已經有大量的人工智能和特種機器人在提供服務。
在農業領域,從耕地,到育種,到施肥,到灌溉,到噴藥,到采收,到烘干,到倉儲,到銷售,基本上所有環節,都能夠實現由智能裝備或特種機器人來全面提供協作服務。據車載信息服務產業應用聯盟秘書長龐春霖透露,在東北、華北這樣的大面積農業帶,農業全過程無人作業正在成為現實。
博雅工道業務總監李喬指出:“現在,機器人自主學習的能力已經有了很大突破,仿生機器人的形態和運動姿勢更像了,仿生類比如魚尾擺動形式、撲翼式運動推進方式,形態和推進方式更仿生,這會讓產品的仿生推進效率更高”。
以博雅工道此次展出的智能仿生金龍魚機器人為例,它可以像真魚一樣在水中自如地游動,自行躲避障礙,幾乎可以達到以假亂真的效果。據李喬介紹,這種新一代水下仿生機器人配備了視覺傳感器、聲吶傳感器、壓力傳感器,智能化程度更高,可以很好地融入周圍的生態環境,識別、躲避海底礁石和生物,調節潛水深度,制定返回路線等。
京東物流X研究部特種機器人部總負責人姚秀軍表示,人工智能技術是一個分水嶺,人工智能技術和機器人結合以前,更多的機器人解決的是自動化的問題,通過流水線和自動化手段解決產品標準化的問題,包括產能的問題和方方面面的場景,但在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結合以后,真正引領機器人進入2.0時代,即智能化時代。
“過去我們做人工智能主要是靠知識、算法和算力,進入數據驅動時代以后主要靠的是數據、算法和算力。”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張鈸談到。未來,邊緣計算、量子計算、電子計算,5G、腦機技術等的發展將為機器人產業帶來更多可能。
機器人關鍵核心技術有待進一步突破
從最簡單的人機交互開始,到人機協作,以及人機共融、共存、共生,機器人的形態、功能和能力已經遠遠超出了我們最初對于機器人世界的認知和想象。
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5G、智能傳感等技術的快速發展與深度應用,機器人智能化發展正在從單一感知向全域感知提升、從感知智能向認知智能升級、從單機智能向集群智能演進、從圍欄操作向人機協作躍進,呈現出多維升級的新特點。
與此同時,機器人技術正廣泛應用于生產裝備和生活工具,使其具備全域感知、智能決策、準確執行的能力,機器人化的智能裝備已無處不在。整體來看,中國機器人產業實力持續增強,基礎能力不斷提升,產品質量日益優化,集成應用深化拓展,總體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
然而,挑戰依然存在。中國機器人產業總體尚處于發展的初期階段,很多關鍵核心技術仍然有待進一步突破,高端供給仍然不足,行業應用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下一步,應該積極開放合作,匯聚各方力量,著力提升產業創新能力、夯實產業發展基礎、增加高端產品供給、拓展應用深度廣度,攜手全球機器人同行,共享發展機遇,共促持續發展。